在微生物实验中,培养后出现不显色、菌落形态异常(如过小 / 过大、边缘不整、颜色异常等)的问题,往往导致实验数据失效或结果误判。以下从培养基、培养条件、接种操作、菌株本身四大核心维度,拆解故障根源与解决方案,帮你高效定位问题。
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 “土壤”,成分、制备或储存不当,是导致不显色、菌落异常的首要原因,需重点排查以下 5 点:
成分配比偏差:营养不足或 “关键物质” 缺失
核对配方:确认蛋白胨、酵母提取物、琼脂等基础成分的称量是否准确(如称量时漏加、少加);
检查显色剂 / 选择性试剂:如麦康凯培养基中的胆盐、乳糖是否添加,显色剂(如 TTC、中性红)是否过期或未按比例溶解。
故障表现:菌落普遍瘦小、生长缓慢(营养不足);目标菌株不显色(如大肠菌群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不呈紫黑色,可能是伊红 / 美蓝浓度不足)。
排查步骤:
解决方案:重新按标准配方配制,显色剂需单独溶解后在培养基灭菌冷却至 50-60℃时加入(避免高温破坏)。
灭菌不彻底:杂菌污染或营养破坏
检查灭菌参数:高压蒸汽灭菌是否达到 “121℃、103.4kPa、15-30 分钟”(含糖培养基需降至 115℃、68.9kPa、20 分钟,避免碳化);
观察灭菌后状态:培养基是否有浑浊、沉淀、异味(如酸味,可能是灭菌前已污染)。
故障表现:培养基表面出现零散、形态不规则的杂菌菌落;或所有菌株均不生长(高温破坏营养,如糖类碳化、维生素失效)。
排查步骤:
解决方案:灭菌前确认培养基未变质,严格按类型设置灭菌参数;灭菌后尽快倒平板,避免长时间放置滋生杂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