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主流的微生物限度仪(尤其是药品、食品检测领域)多采用 **“膜过滤法”** 原理,核心是通过 “截留微生物 - 培养基培养 - 定量计数” 的三步流程,实现对样品中微生物的精准检测,具体流程如下:
样品预处理与稀释:根据样品类型(如药品液体剂、食品混悬液),按照国家标准(如中国药典、GB 4789 系列)进行预处理 —— 固体样品需研磨、溶解后制成均匀混悬液,高浓度样品需用无菌生理盐水梯度稀释(如 10⁻¹、10⁻² 稀释),确保最终检测的微生物数量在仪器计数范围内(通常 10-300 CFU / 膜,CFU 为菌落形成单位)。
微生物截留(过滤环节):将稀释后的样品注入微生物限度仪的无菌过滤杯,启动负压或正压过滤系统 —— 样品中的液体通过孔径为 0.45μm 的微孔滤膜(该孔径可截留几乎所有细菌、霉菌孢子,仅允许溶剂、小分子杂质通过),而微生物则被均匀截留并附着在滤膜表面。
培养基培养:将截留微生物的滤膜转移至特定培养基(如营养琼脂用于菌落总数计数、麦康凯琼脂用于大肠菌群筛选)表面,放入恒温培养箱(细菌 36℃±1℃培养 48 小时,霉菌 25℃±1℃培养 72 小时),让微生物在适宜环境下繁殖形成可见菌落。
计数与结果判读:培养完成后,通过仪器的光学计数系统(如 CCD 摄像头拍摄 + 图像分析软件)自动识别菌落数量,或人工辅助计数(部分简易型号),结合样品稀释倍数计算出原始样品中的微生物限度(如 “每克食品中菌落总数≤1000 CFU”),判断是否符合产品质量标准。
微生物限度仪的应用高度聚焦于 “对微生物污染有严格限量要求” 的行业,其中药品和食品是最核心的两大场景,且不同场景的检测目标、标准要求存在显著差异:
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测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,需严格遵循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ChP)、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(GMP)的要求,微生物限度仪的核心应用包括:
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:口服固体制剂(如片剂、胶囊)、外用制剂(如软膏、滴眼液)需检测 “菌落总数”“霉菌和酵母菌总数”,以及特定控制菌(如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铜绿假单胞菌)—— 例如,口服片剂的菌落总数需≤1000 CFU/g,且不得检出大肠杆菌。
药品原辅料的微生物控制:药品生产所用的原辅料(如淀粉、蔗糖、药用辅料)需通过微生物限度仪检测,避免因原辅料污染导致最终药品微生物超标,尤其对注射剂、眼用制剂的原辅料,要求近乎无菌(需检测无菌性,而非限度)。
生产环境的微生物监测:药品生产车间的空气、工作台面、操作人员手部,需用微生物限度仪配套的采样工具(如空气采样器、接触碟)采集样品,检测微生物数量,确保生产环境符合 GMP 洁净度要求(如 A 级洁净区需无菌,B 级洁净区菌落总数≤5 CFU / 皿)。